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
文章于 2022年11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用户删除
其他

樊登:眼界,是学习撑大的

樊登 樊登读书 2022-11-08

来源 | 笔记侠(ID:Notesman)


读书君说:


查理·芒格曾说:
“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,他们都是学习机器,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”。
一个人在食物链的位置,通常并不是由他自己决定。
但一个人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常常可以通过他的努力而改变,这就是我们要读书的原因。
我们在知识链上的位置,常常会影响到我们在食物链的位置,这可能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。
以下,Enjoy~



我在做演讲之前,没有做什么准备,因为我有一个想法:如果能够被我记住的东西,就一定是最重要的东西。


也就是说,如果你没有做刻意的回顾,依然能记得某本书里的某些观点,这个观点一定是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。

 

这次“知识进化论”演讲,我们梳理了2020年4月23日~2021年4月23日这个知识年上线的53本书中的20多本,把它们分成6个版块的知识:


科普、心灵成长、职场、家庭亲子、人文传记,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回顾和总结它们带给我们的新知和启发。


 



1.《人体简史》

 

这是本科普书,讲了整个人体的变化。


最让我感慨的是,男人过了30岁以后一定会掉头发,这是因为男性身体分泌的二氢睾酮激素过多所导致的结果。

 

怎么让你头发掉得少呢?这个方法有一点残酷:就是阉割。

 

2.《思想实验》

 

地球上有特别多的东西,必须要用实验来解决。比如,测试新药时的A/B测试。


但当你没法进行现实实验的时候,就需要靠思想做实验。


日常生活当中最常做的思想实验就是“我和你妈掉水里你救谁”。

 

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实验者爱因斯坦说,如果你坐在一束光上飞行会怎样?


从来没有人想过这样的事,但是爱因斯坦通过想这样的事,最后得出了《狭义相对论》《广义相对论》。

 

这本书还有一个点让我觉得毛骨悚然:


假如有一天你进到了一个咖啡馆,这个咖啡馆里有你喜欢的一切,你玩得很舒服,但是你不能离开,请问你有没有失去自由?


其实,这就是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生存的矛盾现状。

 

3.《深奥的简洁》

 

这本书也许不是实用性的工具书,但是它解答了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。


比如,为什么大城市的高架桥非常容易堵车?

 


一辆车因任何原因刹车,就会使后面的每辆车都需要减速。


车子减速比加速容易,当减速的时间被不断地累积时,高架上就会越来越堵。


日常生活中,那些加塞进去的车,就会造成别人踩刹车,导致这个车身后的车都要踩刹车,最后就堵死了。

 

所以缓解堵车最简单的办法是大家都低速行驶,减少刹车。

 



1.《洞见》

 

这是一本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书。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,大脑是怎么欺骗我们的。下面,跟大家讲讲人脑的几个BUG。

 

① 快乐易逝

 

人类在演化过程中被“设计”的最重要的目的,是为了基因的延续。


快乐易逝,意味着人会不断地循环追求快感,这样才能更多地传播基因。

 

举个例子:看到甜甜圈时,我们会立刻想到它有多美味,而不会想到吃下它几分钟后会更想吃下一个,也不会想到糖分刺激消失后,人会感到疲倦和焦躁。

 

②“路怒症”

 

在原始社会,如果别人得罪了你,你就得表示愤怒,给他一点教训,才能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。


在现代社会,我们并不会因为粗暴而收获更多的尊重和权力。可是,那本能的愤怒却随着我们流传到了现在。

 

③ 大脑的“误报”

 

荒野草丛中看见蛇的错觉:在狩猎采集时代,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,遇到的危险要比现在多得多。这时,人类就得处处小心,时时防备。


这种自然选择的设计延续至今,警惕性也就一直跟着我们。


人类把风吹草动当作危险的反应,是一种大脑的“误报”,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。

 

④ 用感觉代替理性决策

 

人们喝下一杯90美元的酒和10美元的酒,反应有什么不同?


据有关实验表明:喝下更贵的那瓶酒时,人们大脑中与快感有关的区域更加活跃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判断来自感觉。


2.《陌生人效应》

 

对待陌生人,既不要以为自己能一眼看透,也不要过度揣度。

 


这本书用了大量案例告诉我们:过度的自信会让你误判对方的行动,这可能会让你受到伤害。

 

举个最典型的例子——“透明”假设

 

《六人行》(也称《老友记》)里那些人的表演就叫“透明”假设。他们表情是夸张的:高兴就是高兴,吃惊就是吃惊,难过就是难过,没别的。


他们一定是把这些东西全部放在脸上,夸张地表演出来,极度透明,这叫作“透明假设”。事实上,人们的表现并不等同于内心。

 

3.《跨越式成长》

 

这本书告诉我们,因为移动互联网、5G、人工智能的出现,替代了人类的很多工作,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工作。


如果不想在年老时惨遭失业,就必须成为π型人才。

 

之前我们讲过T型人才,他既有精深的一个领域,也有广博的涉猎。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,我们不只是要成为T型人才,还应该是π型人才。

 

π型人才既有自己精深的领域和广泛的涉猎,还额外拥有一种独特的竞争力,也就是比T型人才多的那一条腿。


他们有两个足够深入的技能,第一技能与工作相关,第二技能与爱好相关。

 

比如,我过去是一个老师,我与事业相关的就是讲课,但是我还有一个与爱好相关的特长——读书。


所以当我觉得讲课太累的时候,读书救了我的命,我现在靠读书养活自己。

 

一个人必须得不断发掘自己的新兴趣,人生才能不断进步。

 


4.《内在动机》

 

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掌控,这个人的状态是疏离的。

 

什么是“疏离的人”?你跟别人说话,是不是觉得他心不在焉,那种感觉就是疏离,人在魂不在。

 

《内在动机》整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,是否专注投入,决定了你的状况。

 

举个例子:

 

有一次,我一边给儿子做听写辅导,一边看手机。过一会儿,我儿子哭了,我儿子说:“爸爸,你要是实在不想给我做听写辅导,你可以不做。”


也就是说,当你是疏离的时候,对方是感受不到你的诚意的。

 



1.《穿越寒冬》

 

《穿越寒冬》,是一本创业者的手册,手把手教你怎么从0到1开始创业。


作者是史蒂夫•霍夫曼,他是硅谷创业导师,也是风投专家。

 

这本书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,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?

 

答案是爱折腾的人。相反,事不关己、没有要求、没有考评就不做事的人,不适合创业。

 

有人问霍夫曼:“船长我该放弃创业吗?”

 

霍夫曼说:“放弃吧!如果你真的还有坚持下去的可能的话,你绝不会问这样的问题。”


因为心中怀有希望的人,肯定会踌躇满志。


其实,创业不用那么强悍,没做好,重新再来,结束了也没关系,千万不要为了面子创业。

 


很多人经常被这些东西绑架,不敢真诚面对成功和失败。


一旦真有一大笔钱,不到钱花光,很多创业者都不会承认自己做错了。

 

在创业过程中,过多的钱会掩盖错误,导致创新不足,这是低风险创业的基本逻辑。


如果你手上没有那么多资源,你反而能迸发出新的想法,因为穷则思辨。

 

《穿越寒冬》可以回答大家很多关于创业的疑问。但是要提醒大家,别完全照着做,所有案例型的研究,只能借鉴。


很多人学樊登读书,没学好,就是因为他们没看到我们迭代,最后摸索出自己的东西的这个过程。

 

2.《不拘一格》

 

网飞没有报销审批流程,没有请假制度,立项不需要审批,一个最低级别的工程师,敢于花2500美金买一台4K电视。


不需要走流程,不需要找任何人报销,只需要从“网飞利益至上”出发。

 

因为时代变了,你会发现,人的能力按照幂次分布。比尔•盖茨说:一个优秀的程序员顶1万个糟糕的程序员。

 

移动互联网将人的能力放大了,员工的能量加倍了。过去每个人完成KPI,公司可能就成功了。


如今,公司很可能80%的人都没有赚钱,但一个员工成功了,公司就被救活了。

 

《不拘一格》提供给我们的,就是当每个人被大量赋能时,管理者应该如何管理员工、和员工互动。

 

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4A原则

 

第一个A叫Aim to assist,目的在于帮助。你所提出的负面反馈,目的是在于帮助对方。

 

第二个,Actionable,反馈应该具有可行性。你所做的这个反馈,应该有可行性,你是提问题、提疑问,同时有建议。

 

第三,Appreciate,感激与赞赏。被反馈的人要对于给反馈的人有足够的感激和赞赏,而不要着急给自己找借口。首先应该感谢对方的反馈。

 

第四个,Acceptor discard,接受或拒绝。你可以接受,也可以拒绝。

 


3.《授权》

 

我们大多人都身处职场,我们基本上都有领导,或者有下属。


现在有两种领导模式,一种是“领导者——追随者”模式,另一种是“领导者——领导者”模式。

 

《授权》这本书要颠覆的是“领导者-追随者”模式,因为“领导者-追随者”模式会导致领导者出现疲惫的工作状态,追随者会缺乏创意,盲目跟从。

 

这本书提倡了“领导者—领导者”模式,我是领导者,你也是领导者,这叫授权。


授权不代表不管,而是教会大家统一价值观、理念、步骤。

 


想实现“领导者—领导者”模式,首先应该降低的是过度自信。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对自身的挑战。


大多管理者担心团队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下,一旦失控他们就心里难受。


老子讲“退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?故能成其私”,说的也是这个道理。

 



1.《自驱型成长》

 

过去,我们总是和父母们说:不要打骂孩子,不要侮辱孩子,不要施加太大压力,但我们不知道原理是什么。

 

但其实,最终极的原理,是大脑的结构。

 

大脑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是杏仁核,负责产生我们的情绪,引发人类的战逃反应。

 

杏仁核也是情绪学习和记忆的重要结构。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会引起杏仁核电活动强烈反应。


压力通过“肾上腺素”和“糖皮质素”作用在杏仁核和海马体的受体上,以增强突触可塑性,但长期的慢性压力会会损害记忆,影响学习。


你吼孩子,孩子成绩会更差。

 

大量的孩子,80%的精力根本不在学习上,而是在应付父母的坏情绪。父母不成熟、没有方法,会把孩子折腾得很惨,孩子会无所适从。

 


所以可以考虑另一个为人父母的思路——“顾问型父母”。


一个好的商业顾问会抓住问题,引导客户,提供建议,但他们不会逼迫用户做出改变,因为“做出改变”本质上是客户自己的事情。

 

同样,孩子的生活也是他们自己的。父母的职责不是要包办孩子的问题,而是帮他们学会怎么掌控自己的生活。

 

2.《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》

 

很多青春期的父母,之所以觉得孩子难教,原因是自己太健忘,都忘记自己的青春期是什么样子,导致我们和孩子没有共情。

 

这个阶段,青少年期望与众不同,脱离父母。他们不接受父母制定的规则,或者想表达和父母不同的观点。


他们不做父母期望的事,或者不想成为父母期望的那类人,于是有了“消极认同”。

 

因此,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,沟通不仅仅是谈话。

 

举个例子,一个妈妈问孩子:“作业做得怎么样?”孩子把这句话过滤成了:“作为你的父母,我要你赶快做你的作业”。

 

虽然父母表达的意思不是这样,但青少年认为这是“父母为了证明权力比我大”。

 

提升沟通效果,我给大家三个方法:充分使用非语言交流、情绪不对时暂缓沟通、表达感受,避免指责和评判。

 


3.《准备》

 

我们请朱永新教授讲过《未来学校》,《准备》这本书解决了朱永新教授说的东西。

 

《准备》介绍了美国一些公立学校的学生状况。学校秩序相当糟糕,很多学生吸毒。

 

学校和学生之间甚至可能是敌对的关系,但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这些孩子不应该被放弃。


所以决定自己办一所学校,只要愿意来报名就要你,不用面试,在戒毒也可以。


最后作者办的学校实现了100%的大学本科录取率。

 

这所学校的老师不用上课,那么,老师们的责任是什么?带着孩子做项目,研究课题,完全翻转式教学。

 

因为这些老师认为,能够把数学讲清楚的,一个人够了,因为数学就那么回事,剩下的就是怎么激发这个孩子的兴趣。

 

《准备》告诉我们,真正的教育,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孩子,教育的终极意义,是帮孩子为成年生活做好准备。

 


4.《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》

 

恋人、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处理在我们的人生中占了很重要的一个位置。两个人在一块儿可能避免不了矛盾、争吵。

 

夫妻如果不吵架,孩子就学不会吵架。


很多家庭为了回避在孩子面前吵架,办法就是在孩子面前永远不表现不同意见,忍着,一团祥和,孩子以为父母关系特别好。

 

但作者认为当着孩子的面吵架,是一个很好地展示如何处理不同意见的过程,是教育批判性思维的过程,也是教育情绪管理的过程。

 

再比如,书里说“我爱你,但是我没有爱的感觉”。这可能是大量中年夫妻都能会面临的状况,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感觉?

 

因为我们拿“爱”这个词,代替太多感受,但实际上爱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。

 

人生有很多不同丰富的感觉,我们只是简单用“爱”一个词取代了一切,因此导致了特别多的矛盾。

 


但这本书说人生有七段旅程,要一段段去实现,一段段去体会。

 

那么,怎么让吵架吵得不伤感情,请记住下面三大法则。

 

法则1:所有吵架的责任都是半斤八两。双方需要认识到,对于婚姻问题,双方需要承担相等的责任。

 

法则2:情绪模式相同的人互相吸引。婚姻双方有着相似的情绪模式,彼此的优缺点不相上下。

 

法则3:80/20法则。80%的矛盾与过去有关,20%与现在有关:


夫妻双方需要认识到80%的矛盾源于过去生活的模式,20%的矛盾源于现实生活。


童年时期所建构的模式会影响成年后的关系,但往往不被我们察觉。

 


5.《樊登讲论语》

 

我把《论语》逐字逐句都讲了一遍,而且我活在《论语》当中,我用《论语》指导我的生活,所以你能够看到《论语》是活的。

 

更重要的是,我拿我讲过的几百本书来给孔子做注解。孔子所讲的那些话,今天心理学、社会学、经济学都在证明它。


所以你会发现,《论语》离我们一点都不远。

 

读《论语》,你的一些人生困惑会得到解答,在人际关系中掌握一种分寸感,你会重拾快乐。

 

所以,虽然这本书过了两千多年,但它所承载的中国智慧,依旧能解答当代人的人生困惑。这也是我当初讲《论语》这门课的发心。

 

我希望这种中国传统智慧,能够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,破除内心的迷雾,获得幸福的能力。只有我们用它,它才是一门活的学问。

 




1.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

 

为什么大家都对曾国藩的人生那么感兴趣,因为他跟我们一样普通,曾国藩一上来吃了五堑:


秀才考试遭到公开批责;画图甚丑,被同事嘲笑;

批评皇帝,权贵唾骂;在长沙“打脱牙齿和血吞”;


江西之困,“积泪涨江”。


他很笨,情商也不高,一天到晚得罪人,一开始打仗命都快没有了,还要跳江自杀。

 

这么一个失败的人,最后曾国藩成为“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”之人。

 

他说:“人生之败,非傲既惰。天道酬勤,勤则百弊皆除。”


曾国藩打仗就6个字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和王阳明相比差太多。

 

李鸿章刚到曾国藩大营,跑到前线学习军事技巧,见湘军每天做的不过是挖沟、砌墙、站墙子这一套,很不以为然。


因为他的部队不像一个部队,他的部队像一个工程队,走到任何一个地方,不打仗,先挖坑。


但他正是用这种“蠢笨”的方法,将湘军培养成一支非常勇武的军队。

 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

曾国藩给大量普通人带来希望:人很笨,但是可以更勤奋,勤则百弊皆除。

 

2.《欧阳修传》

 

读完了这本书以后,我更喜欢欧阳修了。

 

欧阳修没有苏东坡那样完美,欧阳修有很多小毛病,长得难看,但诗句很美;


政治上有自己幼稚的地方,但他是一个好人,不太会为难别人。


欧阳修四岁丧父,母亲独自抚养他和妹妹。


家里条件差,读不起书,他的母亲读过书,所以就拿芦苇在地上画字,教欧阳修识字。


“欧母画荻”、“孟母三迁”、“陶母退鱼”、“岳母刺字”并称为古代四大贤母故事。

 

有机会读读《欧阳修传》,我们会对北宋群星灿烂有所了解。

 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

3.《杜甫传》

 

大家喜欢杜甫的哪句诗?我最喜欢杜甫的《赠卫八处士》。

 

过去读这首诗我们不知道写诗的背景,当你读了《杜甫传》以后,你才知道,当时安史之乱已经打起来了,杜甫从洛阳回华州,途中拜访了好友卫八。


他写下了:

人生不相见,动如参与商。今夕复何夕,共此灯烛光。少壮能几时,鬓发各已苍。访旧半为鬼,惊呼热中肠。


焉知二十载,重上君子堂。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怡然敬父执,问我来何方。


念着就要流泪,读诗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安慰,有机会多读读好的古诗。

 

青年杜甫家境殷实,生活富足,曾去江南、齐鲁地区漫游十年。漫游期间,他曾参加735年的进士考试,结果落榜了。

 

落榜后他也不在乎,因为他觉得人生还有大把的光阴可以挥霍,自己有才,总有一天能够考得上。所以,落榜以后,他就立刻出门漫游了。

 

那时候的他鄙视人世的庸俗,还不能放开眼睛直视现实生活,无法写出感人肺腑的现实主义诗篇。


因此,他的诗作题材不外乎个人遭遇和自然的雄伟景色,且诗歌数量很少,只有五十首。

 

直到四十岁后杜甫家道中落,亲自体会到生活的辛酸与艰难后,才能深刻地认识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苦痛,进而写出蘸满血泪、沉郁悲哀的现实主义诗作。

 

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
4.《张爱玲传》

 

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认为,民国以前的小说家中,能够跟曹雪芹竞争的只有张爱玲一个人。

 

中学时期,张爱玲的人生理想是要过一种“干脆利落的生活”。


晚年,她依然坚持着自我的生活态度:


在美国时,请林式同帮她找房子,要求没有炉灶、没有家具的小单人房,可知她不喜欢处理家务杂事,喜欢干净简单的生活。

 

49岁的张爱玲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工作时,每天待在宿舍里,基本上不出门。


偶尔要参加公众的聚会,她也是一个人悄悄地来,悄悄地走。

 

晚年,张爱玲不愿意跟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地址,一个人在旅馆、公寓中生活,但也能自得其乐。

 

她虽然过着避世的生活,但依然做着自己想做的、有价值的事。


她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,因为她有很多事情要做,比如创作、研究。


她写了《红楼梦魇》这样的研究著作,出版了《小团圆》。


晚年,她依然注意自己的形象,配隐形眼镜、买衣服、买化妆品,这种“爱美”的心态体现了她积极生活的态度。

 

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


5.《一生的旅程》

 

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不愿一生碌碌无为,不是说非得有多大的成就,但一定都希望拥有价值。


迪士尼前CEO罗伯特•艾格怎样做事,怎么做人,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。


虽然罗伯特·艾格掌管过迪斯尼,但在一开始,他只是工薪阶层的普通孩子,从现场收拾东西开始努力。


在20年时间内,从一个最不起眼的人成为迪斯尼CEO,他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。

 

他的方式很简单,任何一项工作,交代给他,他都会尽量做到有创意、做到最好。

 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)




最后我想用塔勒布一句话结尾:如果一个人还喜欢读书,说明他保持谦逊的态度。


读书越多,绝对不是越离大家越远,越觉得格格不入。

 

相反,越读书,会让你觉得世界上一切都是很美好的缘分。

 


▼以下为本文视觉笔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